不知道大家聽到biopsychosocial model |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BPS model) 的感想是什麼呢? 是不是已經聽到無感了? 還是覺得這不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觀念了嗎? 但你有沒有想過BPS model可能有哪一些缺點? 還是就直接接受它呢? 今天這一篇文章將是開啟探討biopsychosocial model系列的首曲,而在我們真的深入理解這一個model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理解它的歷史與由來。其實在BPS model之前是存在另一個model的,而至今我們醫療界還是持續的被這一個model深深的影響著,這一個陰魂不散的model就叫做biomedical model。所以就讓我們先從biomedical model來了解起吧~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前身是?
“Biomedical model” 就是所謂的【生物醫學模式】,仍然是至今醫學主要的模式。它的定義是:
“ With molecular biology as its basic scientific discipline. It assumes disease to be fully accounted for by deviations from the norm of measurable biological (somatic) variables. It leaves no room within its framework for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 of illness. “
-George Engel, (1997)
其實生物醫學模式是醫學科學家用來研究疾病 (Disease) 的科學模式,而這一個科學模式主要是依照著兩個哲學思想,但在探討這兩個哲學思想之前,我們必須要先釐清disease與illness的差別,因為這兩個單字翻譯成中文的時候都為【疾病】,但在英文中它們之間是有很明顯的差異。我想Eric Cassell所提供的解釋是最好的:
“Disease, then, is something an organ has, illness is something a man has.”
-Eric Cassell
簡單來說,disease是指純屬生物實質上面的疾病,像是感染、肌肉拉傷、等等。Illness則是人的感受與想法,像是疼痛、焦慮、無力感、等等。如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生物醫學模式主要是研究disease,依照著還原論與心物二元論的兩大哲學思想。還原論的主要概念是任何複雜的事物都可以透過拆解而有更深入的了解,像是解剖學。心物二元論則是主張人是由【心靈】與【肉體】兩個互相獨立的存在所組成的。
所以當我們在閱讀前面George Engel所給的定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biomedical model有以下的兩大特性:
(1) 生理方面的疾病 (disease) 要與心理社會 (psychosocial) 作區別,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2) 人任何反常的行為或表現都必須用生理的層面去做解釋
生物醫學模式的由來
或許現在你會想 “那生物醫學模式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有一些歷史典故了。在西方歷史中,以前的西方教會是擁有龐大的勢力,而當時教會的理念是人的身體只是一個在這一個世界上乘載著人心靈的器具。所以教會容許了人體的解剖與研究,但人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對於教會來說,人的心理與行為是與宗教和靈魂有關的,所以應由教會來保管。同一時間點,科學正在積極的發展,而當時被推崇的主要科學理論就是還原論,將不管是事、物、或理念都進行拆解來進行更深入理解。正是從這一個時間點開始,鞏固了人的肉體就是一個機器,而肉體有疾病就是機器壞掉的理由。醫生的宗旨就是要透過科學將這一些疾病進行拆解,去了解這一個疾病,才能將人的肉體進行修復的思維模式。
為什麼要改變?
運用我們現代的知識來做回顧應該不難看的出來為什麼要將biomedical model給汰換掉,但在生物醫學模式盛行的年代卻有人提出需要改變的異議,其實歷史上有許多偉人多次對於生物醫學模式提出質疑,但最著名的人非George Engel莫屬了。我想很多治療師都不知道BPS model是由George Engel,一位心理醫師與教授所提出的,而他提出BPS model所寫的paper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我真的非常推薦可以去閱讀原文! 當時他提出BPS model來質疑biomedical model的背景,在心理醫學這一個領域受到很嚴重的質疑,甚至是有許多的醫生提議說要將心理學從醫學界裡剃除。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按照我們前面所說的生物醫學定義來看的話,心理學並不屬於在disease的範圍內,但是George Engel提出並不是生理數據有異常就一定代表著有疾病的存在,這樣過於簡化的模式真的適用於現在的醫療嗎?
擺脫不了陰影…
快轉到現在,我們應用了George Engel的BPS model,所以現在我們都知道就算病人的scan有椎間盤突出並不代表病人就一定會有腰痛的情況,我們也知道慢性疼痛的存在並不需要有生理異常或傷害。但就算我們都知道這一些知識,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把bio、psycho與social拆開來看待呢? 而且為什麼我們仍然還是以bio層面為主呢? George Engel當初有提出一個解釋,就是生物醫學模式已經從一個科學理論晉升成一個定論了。因為它的歷史實在是太悠久了,所以它的理念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社會、文化當中了,讓以前還是小孩的我們在還沒有成為醫療人員之前就已經被灌輸了它的思維,並成功的完成了social adaptation (適應社會)。
小總結:
我在讀完George Engel的paper才真的領悟到為什麼我以前總是focus在尋找病人biological的問題,也是懂了需要真的了解以後才能做出相對應改變,不然我以前只要累了或精神沒有很集中的時候就又會回到生物醫學的模式。但不要誤會,並不是在說生物醫學模式有多不好。生物醫學模式真的讓我們人類的醫學知識與技術進步與發展許多,但如果我們過度的focus在這一塊的話,就很容易會忽略我們人類的其他層面。Biomedical的觀點是我們很重要的基石之一,但不是唯一,所以下一篇我們就要來介紹與探討George Engel提出最初的biopsychosocial model到底有多厲害呢? 期待一下吧! 我們下一篇見!